Industry News

能量转换工具的智能化:两化深度融合基础

Source:
2018-05-31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人们一直在探寻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背后的真正动因。针对那些推动人类经济社会转型的革命性的技术进步,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使能技术”和“通用目的技术”等理论。安筱鹏指出,目前,国际社会正越来越多地用通用目的技术(GPT)来表述对人类经济社会转型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

通用目的技术(GPT)一般认为是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信息技术等。其基本特征包括:广泛应用、持续提效降本、促进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生产、促进生产、流通和组织管理方式的调整与优化等等。通用目的技术对经济社会转型的影响主要在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工具,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信息技术等通用目的技术通过对生产工具的创新,在产品技术、生产过程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层面推进着经济社会转型。

从通用目的技术应用的角度看工业化,就是基于通用目的技术的能量转换工具广泛应用并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在300多年的工业社会历程中,能量转换工具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并对人类社会生产及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英国的工业化始于蒸汽机技术的大规模使用。随着内燃机及电力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能量转换工具的使用更加广泛和普及,也推进了德国、法国、美国工业化进程,并于20世纪前后完成了各自工业化的进程。从通用目的技术应用的角度看信息化,信息技术革命使得工业社会传统的能量转换为特征的工具被智能化的工具所驱动,形成了智能工具——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执行能力的工具,而所谓信息化就是智能工具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并促使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政治格局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过程。

安筱鹏认为,能量转换工具的智能化推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使得信息资源真正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成为整个社会变革的技术物质基础。基于通用目的技术的智能工具的使用是人类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智能工具是推进信息化的主要动力。

能量转换工具的智能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基础

用通用目的技术的视角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就是传统的能量转换工具被信息技术实施智能化改造后,引发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融合的过程,而能量转换工具的智能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物质基础。安筱鹏勾勒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几大特征:

一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从本质来讲,能量转换工具的智能化改造在微观层面上是企业提升劳动生产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种优势具有内生的自增强机制,这也是企业尽管面临种种风险,依然积极采用新技术的根本原因。以钢铁、设备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在半个多世纪不但未被淘汰,而且在全球市场中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其关键在于成功实现了传统生产工具的智能化,这是能量转换工具智能化内生需求的典型模式。

二是广泛应用是通用目的技术的基本特征,它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基础。通用目的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存在着强烈互补性,具有强烈的外部性,能够促进其他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信息技术本身具有高渗透性、高带动性、高倍增性和高创新性特征,它决定了信息技术具有与传统技术及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它表现在生产产品、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等不同领域,并形成了新的产品、新兴产业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模式、结构转换规律及经济社会组织管理方式。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的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

三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一方面,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技术创新仍然方兴未艾,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技术的扩散从局部到整体、从核心到外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蒸汽机在瓦特1796年改良之后80年才具有普及的商业意义,电力发明40年之后一般民众才能普遍受惠,IBM在1950年代开始制造大型计算机主机,但30年后,才对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有深刻影响,个人计算机才迅速发展成有GNP意义的产业。信息技术的出现缩短了技术普及的周期,但这一周期是无法逾越的。

最后,一种新的通用目的技术(如电力、IT)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取决于新技术应用的范围、相关辅助技术的发展以及政策和基础设施调整。新技术应用的初期阶段,技术可能会降低劳动生产率,而只有技术应用环境日益成熟及普及日益广泛时,通用目的技术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的扩散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也是经济学界广泛争议的一个重要领域。

Edit:人民邮电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