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大众强化新能源竞争策略:所有零部件必须本土化

Source:
2018-02-01

 “2017年对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来说是极其成功的一年。我们预测201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总体增长率会与去年基本持平。” 1月23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FSC了解到,2017年大众集团在华销售了418万辆新车,同比增长5.1%,这一增速高于乘用车市场1.4%的平均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大众集团2017年销量为1074万辆,中国市场的贡献率达到四成,稳居大众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位置。

  年销量首超400万,海兹曼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告诉记者,2018年,大众能够取得和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长率基本一致的增幅。

  接下来,大众集团的任务是推进Roadmap E 电气化战略以及加码SUV市场,并加快向数字化、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以及全新移动出行服务领域的发展。

  如今,大众“Roadmap E”电动化战略正在顺利推进中。到2020年,大众将计划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约40万辆电动汽车;2025年之前,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约150万辆电动汽车。

  “这意味着每年我们都会有5款新车型提供给中国客户。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规模化,到2025年,我们将与合资企业伙伴在这一领域共同投入100亿欧元。”海兹曼说。大众新能源汽车与内燃机汽车需要拥有完全一致的质量和安全标准,为了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和测试,大众新能源汽车的量产会稍晚一些。

  据FSC了解,大众首批推出的纯电动汽车会达到300公里的纯电动续航里程,之后基于MEB电动汽车模块化平台生产的车型,将严格按照国内要求的各项标准展开测试,续航里程将达到350公里到500公里。大众计划在2020年底、2021年初在中国投产基于MEB平台打造的车型。

  “我们的挑战并不在于把新能源汽车生产出来,而是在于如何将车辆销售出去,让更多客户希望购买这些车辆,并且使这些车辆的使用和充电更加便捷。”海兹曼称,在充电方面,大众会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定制化充电信息,如寻找最近的充电站和空闲充电桩以及充电桩预定信息等。

  此外,大众也将会面临另外一个挑战,即电池成本以及所有电子零部件成本控制。但海兹曼则认为大众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有两个优势。其一,基于MEB平台打造的新车型从设计上完全符合新能源汽车的要求,这保证了成本层面的优化;其二,大众可以发挥规模效应,量产规模能够降低成本。

  海兹曼表示,新能源汽车想要在中国具备竞争力,所有的电子零部件都必须本土化。“我们现在正在和BAT等中国互联网巨头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需要联合本土的供应商,包括合资企业和全资子公司生产的本土产品。未来,我们在中国市场上推出的量产型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将是完全本土化生产的。”

  几天前,海兹曼参加了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对话,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后不光要谈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我们还要谈智能化,这与我们发力方向一致。”

  不过,现在的问题很明显,欧洲对于2020年以后的法规框架和目标已较为清晰,而中国目前对2020年以后的法规框架尚不明确。

  “我们希望保持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所有竞争参与者一视同仁,保持持续性的法规框架的重要性,一旦法规变化,需要给企业充足的准备时间。比如说新能源车配额的要求,新的油耗限值目标等。”海兹曼认为,汽车产业是投资巨大的产业,企业需要时间实现高效发展,否则就是对投资的浪费。

Edit:大众汽车集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