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环境综合执法局常务副局长任立强的办公桌上堆放着厚厚的一摞案卷材料,说话间手机仍不时震动,分布在河北全省的152个环境执法组正实时传回一线情况。
“人们印象中的大企业,所谓的"明星企业"环境问题突出,甚至仍停留在污染治理设施缺失的阶段。归根结底还是环保意识不足。”
河北省在今年11月6日启动了为期20天的第三轮省级大气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将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明星企业”推到了环境污染治理的前台。
“7个钢铁厂、4个焦化企业被省级立案,力度是空前的,给我们触动很大。”武安市副市长郭全生11月18日对澎湃新闻表示。
“和反腐倡廉一样,既拍苍蝇也打老虎,既对"散乱污"毫不留情,也针对过往被认为的环保意识较高的上市公司、大企业采取更有力措施。”河北省环保厅宣教中心主任潘井泉说道。
今年是“大气十条”收官之年,并且仅剩不到两个月时间。潘井泉对澎湃新闻表示,“大气十条”设定的五年指标河北已提前完成,不论是PM2.5还是减排指标,下一步,河北将朝着达成更好治理效果的目标进发。
“你闻到那味道了吗?比以前小了。”
11月14日傍晚,当车行至石家庄市区东北的和平东路时,司机陈鹏摇下了车窗,手指窗外的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药总厂说道。
这家上市公司的前身是投产于1958年的华北制药厂,该厂曾是中国“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开启了中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而今近一个甲子过去,药厂昔日所处的石家庄远郊已成为繁华市区的一部分,药厂弥漫开来的异味亦镌刻于几代石家庄人的记忆中。
而在河北省环保厅开展的第三轮大气环境执法检查中,华北制药的异味问题再次被置放于聚光灯下。
“还没进大门,味道就很大,类似于爆米花的味道,走进车间人就很难受了。”对于11月7日前往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药总厂的执法检查,任立强仍记忆犹新。
那天,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该企业青霉素V钾车间正在生产,10个发酵罐处于发酵状态,该企业发酵车间密闭不严,车间内有部分涉VOCs废气未经集中收集处理直排室外。
制药总厂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行为随即进入立案处罚程序。
污染物排放问题之外,还有搬迁问题。
按照石家庄市2013年下发的方案,华北制药计划在2017年年底前全部迁出石家庄市区,这一规划也在随后数年间被官方多次确认。
现场执法检查组认为,华北制药搬迁进度较慢,应按要求和原有规划加快搬迁进度,不搬迁也绝不能违法排污。
“一个60岁的人和20岁的人去赛跑有困难。”11月15日,华北制药相关负责人多次以此比喻阐述该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华北制药的过往既有辉煌的一面,也在环保问题上存在历史局限性,但厂方即将迁入的位于石家庄东郊的新工业园,会采取严于国家环保标准的措施。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尚未完全搬迁的老厂区的相关配套设备,一直在按环保标准改进,目前仅剩一个青霉素V钾发酵车间。作为市场上仅存的生产该产品的两家企业之一,其搬迁迟缓亦有“保民生”的考虑。
但该负责人并未明确回应今年年底能否完成搬迁的问题。。
对于此种说法,任立强并不认同。
11月11日,执法检查组对华北制药华胜有限公司现场检查时发现,该公司种子罐污染防治设施缺失,发酵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这家企业便位于新工业园。
“要么你治理,要么你停产,企业不应该归咎于历史原因或者以民生为托辞。”任立强告诉澎湃新闻,此次华北制药被查处的问题,事实上只要通过厂房密闭、完善收集处理设施,便可避免,“说到底还是企业的环保意识不足。”
事实上,以华北制药为代表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正面临与日俱增的环保压力,继去年年底备受关注的石家庄药企停产事件后,今年取暖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26”城市涉原料药生产企业涉VOCs排放工序,实施错峰生产。
公开资料显示,华北制药主要生产青霉素类、抗生素、维生素等医学产品,这类药物需要通过化学原料药生产,但原料药工序繁多,在此过程中产生较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又由于单类物料数量少,成分复杂而在终端治理上面临高成本问题。
11月15日,华北制药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针对行业普遍面临的原料药污染处理问题,厂方与天津大学、哈工大正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华北制药近年来已在往生物技术制药、保健品等方向转型升级,“原料药和制剂药的比例现在降低到了五比五,未来原料药比例将降低到三成”。
这一转型思路也在华北制药的官方网站和上市公司公告中多有呈现。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医药企业治污费用高昂,以往企业往往宁愿被罚款,也不愿加大环保投入,以致形成历史欠账。但企业转型升级不仅能减轻环保压力,也是化解原料药产能过剩和长期发展的需要。
位于武安城郊的新兴铸管公司,在邯郸被视为颇有影响的明星企业。
限产令下“顶风”生产
与华北制药类似,位于河北邯郸的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武安工业区也因环境问题,现身于河北省环保厅的大气环境问题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