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任灵杰,发展导报社社长胡向泽,灵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劲在生产车间了解情况。
浇注铁水现场。
机加车间
他,做过煤矿的洗煤工,在车队当过司机,焦化厂也工作过,还涉足了房地产,在创业的路上扑下身子奋斗了整整26个年头,如今他是一家铸件企业的当家人。他就是山西灵石亨泰荣和金属压铸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春光。
9月7日上午,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任灵杰和发展导报社社长胡向泽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山西晋中市灵石县冯春光的公司。一进大门,进入眼帘的是高耸的办公大楼,整齐的车间厂房,碧绿的草坪、绿树、绿化带,让人不禁怀疑走错了地方,这是铸造企业吗?带着疑问,大家开始迫不及待地深入了解亨泰荣和这个企业和冯春光本人。
丰富的履历使他理念超前
1972年出生的冯春光是灵石县本地人。1987年,年仅15岁的他怀揣着“出人头地,长大后做一番大事业”的梦想,走上了工作之路。他考取了驾驶证,成了灵石煤矿车队的司机。
1991年,冯春光辞去灵石煤矿的工作,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他东挪西借几千元,买了一辆旧车,走南闯北跑运输。1992年,他贷款5万元购置车辆,将运输车发展到3辆。到1994年底,他将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全部投入到扩大规模中,把运煤车发展到16辆。虽然成了一个车队的老板,可他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带头人的作用使车队发展迅速,短短两年时间,车队车辆不仅翻番为30多辆,还清了全部贷款和借款,并积累了500余万元的财富,“灵石县春光运输公司”也随即成立。
生性“不安分”的冯春光,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小富即安,他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把企业做大做强。1998年,他创建了水头“腾飞洗煤厂”;2003年,又创办了一座年产60万吨精煤的环保型草桥洗煤厂,技改后年产120万吨。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和工人同吃同住,铲车不够,他带领工人一锹一锹地铲;工作面不足,他们一班人分成三班倒,不知劳累,日夜苦干。汗水湿透了内衣,雪水冻硬了外套,馒头咸菜是午餐,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缩,当一车车精煤从厂区拉出时,冯春光的眼睛湿润了,其中几多艰辛、几多酸楚,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2005年春天,冯春光几经考察调研市场,力排众议,大胆接手了濒临倒闭的两座煤矿,建起了南浦煤业有限公司。他带领员工昼夜苦干,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企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历史性跨越。2009年,省政府对中小型煤矿进行集中整合兼并,冯春光积极响应号召,两座煤矿率先被大型企业兼并整合。
可是,如此一来,跟随自己多年辛劳工作的员工兄弟们该怎么办?经过深谋熟虑和考察市场,他决定转型发展服务业。2010年,冯春光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清风苑大酒店和腾飞健身俱乐部,安排了200余名失业青年就业,成为了灵石县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2011年,在灵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冯春光成立了晋中市永晨腾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承建了灵石县最大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灵石县常青棚户区改造项目。
2011年10月,棚户区的拆迁工作正式展开,面对拆迁面积广、涉及居民多、拆迁难度大等困难,冯春光带领员工亲自上门走访拆迁户,苦口婆心做工作,耐心细致地给拆迁户讲政策、讲道理、讲补偿,经常深更半夜才能回家,节假日、双休日几乎不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拆迁工作顺利完成,在整个拆迁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没有与一家拆迁户发生大的矛盾和纠纷,补偿款全部落实到位,可称灵石县和谐拆迁的典范。
2012年,楼房全面开建,39万平方米面积的建筑工程一般需要三四年才能建成,可仅仅不到两年时间,他们就全面完成了工程任务,15栋高楼2524套房屋以及沿街商铺,全部建设均为优质工程,并于2013年10月交付业主使用。畅青苑花园式小区最终建成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放心工程,成为灵石县城标志性建筑。入住的居民们逢人便夸:“永晨腾飞的高楼为我们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冯春光给我们带来了阳光。”
2013年,冯春光还承建了大西高铁灵石东站站前广场一期工程,该工程占地50余亩,主要包括广场硬化、美化,停车场、管理用房等。他说:“站前广场是铁路与城市衔接的纽带,既为旅客出行带来方便又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工程要精益求精,严把质量关,向党和政府、人民群众交份满意的答卷。”广场于2014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受到了灵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称赞。
畅青苑、高铁车站项目的顺利完工和加速成功建设,再一次证明,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就必须靠转型,必须要从传统行业中走出来,根据市场变化,寻求更好的项目。冯春光的转型升级战由此拉开了序幕,公司又一次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更高更大的目标定格在新的转型项目上,这一次,他敏锐的眼光瞄准了制造业。
创新发展是一条康庄大道
瞄准制造业后,选项目是重中之重,冯春光带领团队以更新、更宽的思维开拓路径,以创新发展的理念重新定位。抛开资源大县离不开煤的束缚,在灵石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会同县招商局的同志积极寻找新项目。他们分兵考察,沿海城市至广东、重工业基地东三省,足迹遍布半个中国,广泛调研后决策上马金属压铸件项目。2014年初正式成立山西灵石亨泰荣和金属压铸件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
项目选好后,他们确定了建厂的基本原则,也是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是要起点高;二是要速度快;三是要创新强。
起点高,就是在建厂初期就要求必须做到“四要”。
一是规模要大。公司精心选址为静升集广,距大西高速、大西高铁均不过数里之距,位置优越、输出入便利。项目占地130亩,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
二是项目要新。根据市场发展前景,精心调研三个项目后,最终决定一期先上马砂型铸铁项目,整条铸铁生产线投资4.5亿元。生产品种包括:卡车(包括轻卡、中卡、重卡)制动鼓系列、轮毂系列、板簧座系列、固定座系列、减速器壳体系列、差速器壳体、变速箱壳体、离合器壳体、四六缸缸体缸盖系列等。二期项目在一期达产达效后,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启动建设。项目包括一条镁合金压铸生产线和一条铝合金低压铸造生产线,以及科技研发中心、厂房扩建、模具厂的新建,总共投资5.5亿元。
三是设备要精。精良的设备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也是他们赖以长期发展的可靠保障,公司全部选购科技含量高的一流设备。
四是环境要美。坚决按照环保政策要求设计规划,建绿色环保企业,公司目前已经被山西省确定为“省级园林单位”。
第二个特点是速度快。公司的口号是“时间就是效率”。
从设计到规划,从招标到修建,从装修到完善,从配套到运行,每一项工作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作风“马上行动”,快马加鞭,赶时间,抢速度。从2014年2月开始动工,到2015年6月正式投入生产,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最为根本的是第三个特点,创新强。冯春光坚持以“四个创新”为引领,具体讲就是“项目创新明确发展方向、科技创新集聚驱动力量、人才创新推进增效路径、管理创新提升发展境界”。项目创新的优势给公司带来了希望,而科技、人才与管理创新则是企业后劲发展的强大动能。
亨泰荣和整个项目的规划、运作与装备的最大特点是科技含量高。
为了保证绿色发展、科技推进,公司定的高起点要求就是全部选购一流的精良设备。他们精心选用了高科技的尖端设备,所引进的设备全国尖端、国际一流。有美国应达电炉;中法合资的常州法迪尔克粘土铸造机械有限公司的砂处理设备;生产线选购德国KW静压造型线,是全世界相当先进的造型生产线;机加工车间则优选精度好、稳定性高的台湾油欣立式数控车床,各种检测仪器均引自德国进口的精密检测仪器。亨泰荣和的高科技生产线,是现代化与自动化结合的产物,取代了落后的传统工艺。
好的设备要有好的技术人才操作,因此,他们实施了人才兴厂战略。
在引进最先进设备的基础上,企业最大限度挖掘人才资源优势,招贤纳士。公司先后聘请郑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院校国家级铸铁专家为技术顾问,定期到公司进行技术指导;聘请中国二汽集团工程师为项目总工,选聘了在铸造行业具有外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以及一批在本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和技术工,建起了一支以专家为统领、总工程师为核心、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科研团队。同时与郑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校组建了汽配科研攻关项目课题组。站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突破技术瓶颈,寻求产品创新,挖掘企业潜在的价值,进一步向高、精、尖模式发展。
另外,冯春光还加强对公司各领导层和员工的技术培训,有计划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花大经费,多次把他们派往外地考察学习,先后有13名中高层部门领导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总裁高级研修班学习,参加了北京大学经营创新与管理方略高级研修班培训班学习;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大专院校、知名企业专家、教授到公司作讲座、搞培训、传经送宝。先后请10名专家来公司讲课培训,还在公司组织学习培训50多次,大大提高了管理层和员工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
为了把人才招得来、留得住,他们积极建立人才库,把好人才进入流程与机制,建立人才档案,发挥人才的能动性,公司给招聘来的人才提供最好的住宿条件、最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最能够发挥他们特长的工作环境以及最可以提升职位的晋升氛围,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真正体现了“以事业凝聚人、以创新吸引人、以爱心团结人、以机制稳定人”的人才理念。
尽管如此,创新人才仍然是该公司长期工作的重点。特别是铸造技术、加工技术、数控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仍然在不断地引进与培养。一方面积极高薪引进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在努力培养专业岗位的人才、特种岗位的人才以及一般岗位的熟练技术工。
为了让管理创新提升发展境界,该公司特制定严格、精细、创新、效率的厂训。只有管理创新,企业才有活力。该公司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特别是上马铸造业项目以来,为了达到高起点、高质量的国际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管理标准,公司申请审核通过了国际认证机构认可的一种全新的TS16949质量体系管理模式。该模式确立了公司组织架构,明确了各组织管理职责,制定了质量方针、目标,阐明了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对管理创新提出了四大工程:能力建设工程、管理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化系统工程以及帮助员工获得成功的文化工程。
管理创新的明显效果,一是提高了管理水平,二是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三是打开了广阔的市场。
冯春光就是这样一个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的坚强领头人,他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总是最晚离开公司。有人说,你已经是这么大的公司老板,何必那么辛苦啊。然而在冯春光看来,公司最艰难的就是开始,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何况目前公司正在艰难的起步,要成功,做出好产品,必须给客户满意的服务。冯春光可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这是转型发展的一个大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经济下行压力与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只能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他的“严格要求、精细管理、创新方法、提升效率”的执着精神感召下,公司上下全体铆足干劲,日夜奋战,并充分调动总经理以及高中层管理干部的积极性,按照TS16949管理体系,确立组织架构,明确部门与个人职责,加强过程与操作管理,强化考核与结果审查;特别是注重了每天晨会与晚间会的召开,以“解决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的强硬手段,以“实干才是硬道理”的扎实作风,一步步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到目前,铸铁生产炉数由最初的每天4炉,增加到现在的每天30多炉,每天出铁水量达到160多吨,产量显著增加;组织完成新产品开发由最初的几个到现在的189项,同时开发71种共模产品。产品系列也由原来的轮毂系列扩大到现在的制动鼓系列、板簧座系列、中间转动座系列、板簧支架系列等一系列产品。产品质量也大幅度提升,在2016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上,经过中铸协的严格评审,公司生产的“32T中间转动座”铸件荣获“优质铸件金奖”。
有了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市场。冯春光知道,没有具有实效的营销手段不可能获得好的市场,因此他从建厂一开始就狠抓了市场开拓与精准营销。
一是组建由总经理冯春旺直接负责的营销队伍。销售部下设销售一科、二科、三科,给各科室下达任务,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给销售人员进行专项销售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销售能力;同时保证销售经费,为销售活动提供保障。
二是成立办事处。在广州、山东、陕西、福建等地都有办事处,利用办事处的特殊功能,集中打开当地市场。
三是利用网络媒体推送宣传。建立了公司网站,与知名的铸造网络公司合作,从而获得最新市场资料信息。
四是走出去广泛宣传。销售人员不辞劳苦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参加每年的春秋季广交会、上海与成都汽配展,参加中国铸协、山西铸协组织的各地研讨交流会,参加广州、青岛、上海、北京、河北、安徽、武汉、山东、湖北等全国各地组织的商谈会,参加每一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参加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国际汽配展,累计录制宣传片两部,对外发出宣传资料万余册,使亨泰荣和在国内外客户中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参加2017年春季广交会又接待国内外客户40多家,达成采购意向的客户有13家,来自俄罗斯、叙利亚和其他中东国家的客户对该公司的产品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多家公司直接发来图纸确定产品生产意向。
五是主动请进来推销。通过走出去,把意向客户请进来,让客户来厂真正考察公司的实力,一些知名的集团公司,如中联重科、一汽集团、北汽集团、陕汽集团、大运集团、江铃集团、赛夫集团、青特集团、华劲集团、方盛集团等等以及国外土耳其、迪拜和苏丹客户等,他们都慕名而来考察,从而建立了可信通畅的合作渠道。
通过大力宣传,把握市场,精准发力,截至目前,亨泰荣和公司已经与国内20多家、国外 2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订单满足”。2016年10月以后,公司销售额全面提高,每天都有出厂的货物,每天有新产品需要开发,实现了产销研一体化,管理创新带来了质量提升与内涵增长。
去年以来,为了满足生产经营,冯春光高瞻远瞩,决策投资新建了大型成品仓库,保证了产品库存;配电增容,保障了生产所需电力供应。新添了铸造车间的冷芯烘干设备和电磁感应电炉。增加机加工车间,新购了50台机床和9台加工中心。增设了第二底漆喷漆设备。另外还添置了17台液压加紧系统,16台手动悬臂吊,还添置了其他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等。开设了模具车间,购置了全套模具设备。
2017年又新建厂区办公楼,为全面实现生产经营、实现精益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型以来,面对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面对诸多困难,冯春光带领他的团队不仅挺住了,而且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他们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主动适应市场,只要选对了发展方向,只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创新,只要努力开拓潜在客户,转型后的企业就一定有希望,就一定能向前发展。
亨泰荣和里的快乐员工
孙乐乐是2017年2月入职到亨泰荣和的一名新员工,她在销售部门从事内勤工作。短短半年多时间,她就觉得作为一名亨泰荣和的员工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归属感很强。
因为每天的工作让她过得很充实,也能实现自我价值,还能学到自己在别的地方学不到的知识、经验。她还悄悄地告诉记者,半年时间她的工资就从每个月1500元增加到3000元了,这让她对自己在此工作更加充满了动力和期望。
高级工程师魏俊华是外来人才的代表,他以前是中国二汽集团的工程师,从亨泰荣和建厂筹备开始,他就是冯春光团队的智囊成员之一,随着团队南征北战,选设备、定方案、研发新产品、严把质量关,是科技创新的领头人。
电炉班长时宝红虽然只在企业工作了三年时间,但他对自己的工作环境颇为自豪,他经常和没有来过企业的朋友“吹嘘”,他工作的地方就和办公室一样干净,压根不像一个炼钢水的地方。此外,工资待遇也是他炫耀的资本,因为他的工资在当地也属于高薪阶层了。他满足地说:“我和我的同事都干得很有劲。”
坚持梦想回报社会
冯春光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把转型后的新企业带上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的国际快车道,建成生产、科研、质监、售后服务一条龙的大品牌企业,建成管理民主、制度完善、生产规范、质量达标、科研创新、文化支撑的现代化企业,从而服务社会,造福当地。
为了这个梦想,他本人先后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与管理水平,为企业科学管理增添了必胜的信心与实际工作能力。
为了这个梦想,他每年专门招聘当地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到厂里上班,招聘回乡就业的大学生到厂里发挥他们的才能,解决当地闲散劳动力到厂就业。20多年来,企业累计安排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就业。
冯春光关爱员工,亲如兄弟。“让每一位员工快乐地工作”是他制定“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的初衷。为员工办理“五险”,做好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员工患重大疾病,及时看望并给予救助;每年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多次为员工上调工资,使员工工资始终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一系列关爱员工的举措,也转化成为全体员工忠诚公司、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为企业带来了极佳的口碑和丰厚的回报。
为了这个梦想,他把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爱心当做自己最大的责任,不遗余力地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冯春光致富不忘家乡父老乡亲,不忘国家和集体,为国家累计上缴税金近亿元,在帮贫扶困、捐资助教、三农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慷慨解囊。如对受灾地区的捐助、草桥村水泥路的铺设、水头锣鼓队的组建、每年“六一”儿童节对学校的资助。特别对考取清华大学3名学生的资助近12万元、对农村孤寡老人的救助和对贫困学生的赞助等等,回馈社会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累计捐款近1000余万元。
冯春光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为此,亨泰荣和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力求把实体经济抓实做好。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冯春光常说:“无论何时创业都要务实,从小到大再到强,要实干、实干、再实干;创新、创新、再创新。”冯春光带领的创新团队始终在为中国梦、创业梦奋斗着,紧跟《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坚决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升级提质、规范管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