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地时间6月16日,以“创新引领、标准推动、合作共享、互联互通”为主题的新能源发展与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德国法兰克福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国际电工委员会联合主办,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委员会、西门子公司协办。来自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国际组织和19个国家的政府机构、电力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制造厂商等单位的130余名代表参会,交流新能源发展成果和经验,探讨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共同推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IEC副主席舒印彪作大会致辞并作了题为 《深化合作 应对挑战 共同推动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中国驻德国公使级参赞王卫东作大会致辞。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局长何丹·邵思腾,葡萄牙科学技术及高等教育部部长曼纽尔·埃托尔,德国能源署署长安德烈亚斯·库尔曼,俄罗斯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管理委员会成员罗曼·别尔德尼科夫,中国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司长向海平,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总经理恩思哥·汉斯,西门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塞德里克·奈柯应邀出席大会并作主旨发言。
当前,加快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会议认为,实现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是核心举措,能源生产消费全面再电气化是基本途径,互联互通、智能高效的现代化电网是基础平台。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人类社会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步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提供了可能。同时,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还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主要包括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带来的系统安全性问题,开发重心逐步向偏远地区转移带来的远距离输送问题,以及开发成本偏高带来的技术经济性问题。与会专家学者结合本国、本地区、本企业实际,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并从技术、标准、合作、电网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大家认为,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引领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坚强的电网设施和完善的标准体系是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国际交流合作,对凝聚合力、破解难题同样至关重要。
会议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了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在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球减排作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底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为1.5亿千瓦和0.8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同时,大力压减煤炭、煤电产能,在交通运输、工商业、居民生活等领域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2016-2017年退出煤炭产能4.4亿吨以上,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为新能源发展腾出空间。
舒印彪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服务新能源发展的实践和举措。通过发展特高压输电,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提高系统平衡调节能力,推动标准建设和国际化,积极支持和服务中国新能源发展。截至2016年底,国家电网累计并网风电、光伏发电装机1.3亿千瓦和0.7亿千瓦,是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的电网。自主研发了全球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在运、在建特高压工程20项。累计安装智能电表4.27亿只,建成多端柔性直流、统一潮流控制器、国家风光储输等多项国际领先的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建成了覆盖中国121个城市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和接入16.1万个充电桩的智慧车联网平台,为100万辆电动汽车出行提供全方位服务。过去20年,国家电网是全球唯一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特大电网。
舒印彪认为,促进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从电网建设、技术创新、政策机制、社会参与四个方面综合发力,其中,加快电网互联互通是基础,强化重大技术创新是关键,精准设计政策和市场机制是保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客观需要。舒印彪代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IEC表达了进一步加强与各方合作的意愿。面对“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国家电网公司期待与各国能源企业强强联手,推进沿线电网互联互通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大会安排了以“监管政策、市场机制、规划发展”“运行控制、技术和发展”为题的两组高层对话,举行了以 “新能源发展政策与规划”“新能源市场及监管”“新能源预测、调度运行及储能技术”为题的三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代表就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提高新能源大规模接入能力、完善市场机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取得丰硕成果。
大会期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德国能源署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与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开展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发展。
专家观点
愿各国携手相向而行
中国驻德国公使级参赞王卫东:随着全球新能源的快速增长,大规模并网消纳成为新的挑战。这是各国均需面对和解决的共同问题。相信通过深入研讨以及今后长期不懈的合作和努力,一定能够达到加强国际能源电力合作,增强能力、应对挑战、促进发展的长远目标。中国驻德使馆愿意为各领域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服务,希望德方、欧方以及其他各国与我们相向而行,为双方在经贸、能源、科技等各个领域合作营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好的保障,大家共同努力推动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多更丰硕的成果,为造福各国人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与中国共同领跑全球新能源发展
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局长何丹·邵思腾:首先,二氧化碳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强劲信号,清洁能源市场改革很重要,可再生能源消纳是我们再次讨论的原因,还有一个强劲信号就是合作。德中双方都在经历能源转型,能源转型不仅必要而且能带来就业机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并网数字比德国高六倍,这说明中国已经领先于德国,也说明中国是新能源大国。我们很高兴和中国一起领跑世界新能源的发展。对于新能源的未来发展,我的看法是:第一提高能效,减少能源需求,就我们存留的能源需求供应能源;第二需要灵活性和柔性;第三要有新的市场设计,适应上百万的可再生能源小电厂;第四要有行业间的耦合,例如电力部门、电动汽车、电网的耦合,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这里学到很多。
科研与教育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动力
葡萄牙科学技术及高等教育部部长曼纽尔·埃托尔:新能源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基石,在这里我也要提出一些挑战和疑问。我们都身处于一个能源转型的框架中,我们需要依靠技术合作、科学研究、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来推动。去年,葡萄牙获得了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大奖,我们创下了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支撑全国4天的能源需求的纪录。我们能不能做到更长时间支撑的电网?我认为可以,只要我们继续支持推动科研教育体系运转。科研和技术力量的大量持续投入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动力,但这不能只依靠政府,还有赖于市场,依靠在座顶尖企业的推动。
电网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数据中心
俄罗斯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管理委员会成员罗曼·别尔德尼科夫:消费者的需求是能源需求的一个量化的指标,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也是由此进行构建。但是现在有一些变化,要求我们改变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些变化主要在三个领域,发电、消纳以及电网的基础设施方面。
电网需要为所有这些新的能源提供输出的能力,在技术越来越创新发展的时候,电网也需要应用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消纳、调度、控制以及新的配电网络的运行模式。消费者不仅仅是要接受能源,同时也要看能不能在市场上去销售,这已经成为分布式电网发展的一个需求。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控制性的技术也应该同步的运用起来,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处理海量数据,还能够开发出新的控制和监测的算法,虚拟电站能够帮助我们监测市场上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供给,智能表能够成为智能电网最重要的环节。
电网会成为一种自我监测的目标,能够包括控制和数据处理的技能,这种数据中心能够替代现有的数据中心,这也跟欧洲“工业4.0”的概念相吻合。
为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便利条件
中国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司长向海平:中国高度重视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电网智能化改造升级,提高对新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并网接入能力。同时,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技术。中国国家能源局将不断推动新能源发展和技术创新,完善能源市场和投融资机制,为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便利条件,重点做好大力深化产能合作、加强能源科技装备合作、共同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工作。中国将在 “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加强与周边国家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推动跨境能源通道建设,共享区域能源资源和能源收益,提升区域发展和能源服务水平。
去碳化、去集中化、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西门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塞德里克·奈柯:
第一是去碳化,可再生能源是势不可挡的,它将会替代传统的能源。即便可再生能源在迅速发展,能源的需求也在迅速的增长。所以说去碳化是唯一实现能源转型的方向。第二就是去集中化、分布化。我读了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国还会有在这个领域大量的投资。德国也做了很多的创新,但我们看到一旦中国向哪个方向迈出一步,那全世界都会朝这个方向迈步。第三是数字化。互联网把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这是上一次革命。下一次革命就是云计算把智能放到云服务当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实现跳跃式发展,在他们电网发展当中实现跳跃式发展,直接进入到最新一代的电网建设。中国担负起了国际责任,和国际社会一起确保全球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于西门子来说,中国的表态鼓舞人心,让我们一起携手合作,使这些梦想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