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

Source:
2016-09-07
  1.       金属方面 正确选择合金的成分。在不影响铸件使用性能的情况下,可根据铸件大小、厚薄和铸型性能的情况下,可根据铸件大小、厚薄和铸型性质等因素,将合金成分调整到实际共晶成分附近,或选用结晶温度范围小的合金。对某些合金进行变质处理使晶粒细化,也有利于提高其充型能力。

  选择合理的熔炼工艺,去除原材料上的锈蚀和油污,烘干熔剂;在熔炼过程中尽量使金属液不接触或少接触有害气体;对某些合金要充分脱氧或精炼去气,减少其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和气体,应尽量减少用量。对钢液进行脱氧时,若先加硅铁后加锰铁会形成大量细小的尖角形SIO2,不易清除,流动性很差。所以先加锰铁后回硅铁是正确的,脱氧产物主要是低熔点硅酸盐,容易清除,钢液流动性好。“高温出炉,低温浇注”是铸铁件生产的成功经验,高温出炉能使一些难熔的固体质占熔化,未熔的质点和气体在浇包中镇静阶段有机会上浮而使铁液净化,提高铁液的流动性。

2.       铸型方面 减少铸型的蓄热系数。铸型的蓄热系数与造型材料的性质、型砂成分的配比、型砂的紧实度、冷铁等因素有关。

预热铸型。铸型的温度不但影响充型能力,还影响铸铁件是否出现白口组织。

  减小铸型中气体的反压力。可通过二条途径实现:适当降低型砂中的含水量和发气物质的含量,即减小型砂的发气性;提高砂型的透气性,在砂型上扎出气孔,或者在离浇注端最远或最高部位设出气孔。

3.       浇注方面 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对于薄壁铸件或流动性差的合金,提高浇注温度可改善充型能力,生产中经常采用。但是,随着浇注温度的提高,铸件一次结晶组织粗大,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粘砂、裂纹等缺陷,必须综合考虑。

  采用合适的充型压头。生产中,常用增加金属液静压闲的方法提高充型能力。此外,应合理设计浇注系统。

4.铸件结构方面 铸件模数越小、结构越复杂,越不容易充满。因此,对于薄壁复杂件,应正确选择浇注位置,尽量简化浇注系统。

 

Edit:翟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