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台湾铸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

Source:
2010-07-18
 
一、前言
 
    台湾铸造工业在过去四、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铸件质量或技术水准均有显著的进展,但与欧美日先进国家和地区比较仍有些距离。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推动经济开放改革政策,凭借着廉价的劳工、优越的招商条件以及潜在的广大市场,的确吸引了不少台湾及国际的铸造厂商赴中国大陆投资设厂。这些在中国大陆生产,价格相对低廉的铸件逐渐回销到国际市场,使得原本的国际市场运作机制及铸件价格发生极大的变化,这不仅冲击到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对于台湾地区铸造工业而言,亦面临着海外竞争及产业转型的严厉挑战与考验。
 
    二、台湾铸造业的特长及面临的挑战
 
    根据美国的一份铸造产业调查报告指出,在2001年美国进口铸件占国内铸件年需求量之15%,到2004年进口铸件已达20%,且预期未来会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此外,进口铸件价格远比美国国内所生产的价格低,最大价差更可达50%。美国进口铸件主要来自亚洲和南美洲,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 等。面对国外进口铸件逐渐侵蚀美国铸造业的困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38%的美国铸造厂将选择以采购国外低价铸件来转销给客户,另有35%的铸造厂开始严肃考虑以合资或合作方式赴中国大陆投资设厂,且有15%的铸造厂则考虑以独资方式赴大陆设厂。中国大陆的兴起,一方面提供了台湾地区一个进军国际市场的舞台,但另一方面,也间接造成国际铸件价格的降低,反过来威胁到台湾地区铸造业的生存。此外,先进国家为降低成本,势必增加国际采购,此又将提供台湾铸造业有利的发展机会。
 
     美国对于进口铸件的主要考虑因素为:价格、交货期、质量(依优先级)。偏低的人工成本是进口铸件价格颇低的主要因素。
 
    台湾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渐消失,其实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应先进国家的发展轨迹,产业成熟到某一阶段,就要面临转型的阵痛。在转型过程中,传统产业固然面对竞争力流失,而导致关厂或出走的命运,但何尝不是另一个转机。大陆开放之后,继欧、美成为一个“新兴市场”,使得全球经济体系丕变,台湾铸造业在中国大陆经济崛起以及全球化竞争之情势下,应积极思考如何保有自己的主体性和生命力。
    世界各国看上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以及低廉的生产成本,纷纷在大陆成立营运据点,寻找合作对象,或甚至设立生产基地。在以中国大陆为中心之国际贸易舞台上,由于人文、地理因素及其它有利的条件,台湾可能扮演一个极其关键且重要的角色。“台湾比世界的人更了解大陆,台湾比大陆的人更了解世界。”台湾应充分发挥长期以来所建立的优势,如:市场敏锐性、国际贸易能力、专业制造技术等,藉由国际-台湾-大陆之产业合作与分工体系,与国际接轨,逐渐形成“全球运筹”的营运模式,使台湾铸造业之发展更加多元及宽广。
 
    三、台湾铸造工业的未来研发方向
 
     1. 铸铁合金方面
 
    在传统铸铁合金方面 (FC、FCD),台湾铸造业之铸造技术已属成熟。现阶段及未来将往特殊合金铸铁及特殊工业应用之领域进行研究开发,以下列举几个主要研发方向:
 
     (1) 奥贝球墨铸铁 (Austempered Ductile Iron, ADI)
     工业应用:机车凸轮轴、钢筋续接器、耐磨铸件。
 
     (2) 低热膨胀铸铁
    未来发展方向:
    (a) 建立低热膨胀铸铁之冶金特性及铸造技术。
    (b) 开发精密机械及半导体设备之相关关键零组件,以提升设备之自制能力。
    工业应用:(a) 精密机械,(b) 半导体设备零组件,(c) 晶圆研磨盘,(d) 鲁式真空泵之转子及外壳。
 
    (3) 薄壁铸铁件
    由于汽车轻量化及省油化之发展趋势,使得铝合金逐渐取代铸铁。为进一步开拓铸铁件之应用领域并与铝合金竞争,薄壁铸件之铸造技术研发成为一重要的方向,其中耐高温排气歧管是一典型的例子,其材质为Si-Mo球墨或蠕墨铸铁。
    研发重点:
    (a) 显微组织之控制 (碳化物及基体组织)。
    (b) 流路系统设计 (熔液充模性)。
 
    (4) 耐腐蚀及耐磨耗合金铸铁
    此类合金铸铁应用于一些特殊环境及特殊条件要求之场合,如化工、食品、海水 (耐腐蚀) 及炼钢、采矿、水泥 (耐磨耗) 等产业。此领域之铸件其附加价值很高,但技术层次亦高
Edit:FSC